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员工动态 > 他山之石 > 正文

徐道稳-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发布日期:2024-04-03 作者:徐道稳 审核人: 来源: 《社会工作》2024年第1期 点击:

 摘要


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存在独立性羸弱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元学科、纵向上的分支学科和横向上的交叉学科组成的三维结构,其主要内容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价值体系;指导和解释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体系;专业方法与本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研究体系;整合与分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学科结构。

 

引文格式:徐道稳.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J].社会工作,2024(01):25-30+159.

 

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恢复初期用“五脏六腑”来比喻社会学团队建设的任务。所谓“五脏”是指建立一个学科要有学术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大学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学术出版物;所谓“六腑”是指社会学专业至少要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乡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国外社会学说等六门课程。按照这一衡量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从组织架构看,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工作学术组织、行业组织相继成立。从学术交流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社会工作行业年会、学术年会已经制度化,社会工作专著、论文快速增加,社会工作类期刊也呈增长势头。从专业发展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经历了高速扩张阶段后目前稳定在320多个,专业硕士点180多个,还有部分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二级博士点或在社会学博士点中设置社会工作方向。从课程体系看,初步形成了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总体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工作学科的独立性明显不足。社会工作学科的弱独立性在国际上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即使在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也存在这一问题。何雪松(2015)指出,西方社会工作正在经历从科学化向学科化转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工作界正在讨论如何将社会工作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这说明在美国社会工作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个问题在我国表现为社会工作尚不是一级学科。根据《社会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9个二级学科之一。正如李迎生(2019)指出,如何处理与社会学及相关一级学科的关系、确立社会工作的独立学科地位,是中国社会工作团队建设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本土理论框架尚未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得以恢复,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几乎全部来自西方,彼时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尚未展开,还谈不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逐步推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水土不服”现象越来越突出。学界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不少学者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改造,并尝试本土理论探索,但是这些理论创新和探索尚未体系化。二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与社会工作实践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实践、指导实践、解释实践,对丰富生动的社会工作实践和宏观政策要求敏感性不够;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联系不紧密,一方面,学科体系建设未能及时吸纳社会工作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难以支撑学科体系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受中国港台地区、欧美国家的影响较大且长期固化,对实践的处境化不够(何雪松、刘仕清,2020)。三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结构不够清晰、内容尚显单薄。长期以来,学界对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研究有所忽视、研究成果不多,对“什么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等基本问题缺乏共识。实践中,对团队建设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一流课程建设”以及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

 

梳理出上述问题,接下来似乎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了,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这样做,而是先弄清楚什么是学科体系,然后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大致样式作为学科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这一样式中也能略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关于对学科体系的理解,有研究指出,学科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模式(韩经太,2023),“既包括以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及其学术组织,也包括以学校专业设置划分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组织,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李栋,2023)。据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是指由社会工作各分支学科(包括支撑这些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教学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是系统化的社会工作知识结构模式,包括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理论范式、方法体系、研究架构等具体内容。为了便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笔者套用费老“五脏六腑”的说法,用“三山五岳”来比喻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之所以用“三山五岳”,一方面想表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是一项宏伟崇高的事业,另一方面也想表明这一宏伟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可能需要几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完成。

 

所谓“三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三维结构,即元学科、纵向上的分支学科和横向上的交叉学科。如果把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元学科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分支学科就是这座大厦的支柱,交叉学科就是这座大厦的屋梁。所谓元学科就是关于社会工作“源头”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工作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结构和功能、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元学科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从更高层次和更宽视野对社会工作的历史、理论和模式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具有综合性、反思性和超越性。元学科在课程体系中主要有社会工作思想史、社会工作教育史、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论、比较社会工作等课程。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中,元学科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成果也不多,元学科课程在各高校开设呈现参差不齐的特征。

 

纵向上的分支学科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支柱,目前主要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与元学科和交叉学科相比,社会工作分支学科相对比较完整,但是也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实践需求。除上述传统领域外,公益慈善、乡村振兴、人民信访、志愿服务管理、社区治理、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地区发展、非公领域党建等领域急需纳入社会工作分支团队建设。横向上的交叉学科是指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目前这一块比较薄弱,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尚没有被充分认识。就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和发展趋势而言,笔者认为以下交叉学科值得探索研究:社会工作政治学、社会工作法学、社会工作财政学、社会工作管理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当然,这里的所谓交叉学科很大程度上是“臆想”出来的,能否真的成为学科还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

 

以上说的是“三山”,下面谈一下“五岳”。所谓“五岳”是指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五个重点内容。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尊重多样性是社会工作的普遍价值观,但是中西方对其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侧重点可能也有差别。例如,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我国对集体责任更加重视;西方强调尊重多样性并放任多样性之间的冲突,我国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必须基于中国现实、符合中国国情、尊重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2022)。社会工作具体价值观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统筹不同层次、不同导向的价值观建设,在秩序的基础上追求公平正义,在和谐的基础上尊重多样性。

 

第二,指导和解释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体系。目前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几乎全部来自西方,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赋权增能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这些理论在西方因大量借用心理学理论而受到“没有自己的理论”的诟病,在我国因“水土不服”而出现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的现象。此外,我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比西方要大,即所谓“大社会工作”,因此,上述理论体系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综上所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面临改造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创新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双重任务。有研究指出,实践智慧、科学研究、本土思想和制度传统是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源头(何雪松,2012)。笔者认为,这四个源头中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因为实践智慧、本土思想和制度传统都可以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并在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得以体现。目前,国内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王思斌 ,2001;童敏、周晓彤 ,2023;文军 ,2023),而且学术界的本土意识和理论自信在增强,相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成果会越来越多。

 

第三,专业方法与本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知言》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两种方法,即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前者是指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后者是指中国哲学中的直觉顿悟方法。这两种方法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笔者认为,中西方研究方法相互补充的观点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层次和服务方法层次都是适用的。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中,由科学主义指导的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强调定义的明确性和命题的可证实性,要求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但是社会工作既有科学性面向也有艺术性面向(法利等,2005:9),因此实证研究方法难以包打天下,必须挖掘和借鉴我国传统研究方法作为现代研究方法的有效补充。在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中,除来自西方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外,我国的传统服务方法更值得发扬光大。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法论基础。群众工作中的宣传动员方法、思想工作方法、链接资源方法、困难帮扶方法等都是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丰富资源。

 

第四,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研究体系。学科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和创新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研究体系的支撑。研究体系当然关乎研究体制、制度和政策,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体系建设亟需增强学术共同体的使命自觉,强化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知识传播者和知识生产者的角色定位,走出“深入社会工作实践就要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认识误区。要加强研究过程中的学科互鉴,推动理论整合和跨学科对话,从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国家经验模式中汲取智慧,为建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何雪松,2015)。另外,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存在脱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学科体系(韩经太,2023)。因此,研究体系在支撑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同时,必然会生产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

 

第五,整合和分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学科结构。整合和分化相结合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趋势。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还很不成熟,结构比较脆弱而且不尽合理。建立整合和分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学科结构,一是要处理好元学科、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元学科是学科体系的基础、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分支学科是学科体系的主体,交叉学科是学科体系的延伸。还要统筹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避免各学科研究对象和概念范畴重叠冲突。二是要处理好社会工作学科与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工作是社会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这种状况不会改变。社会工作界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学科。三是要处理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回应实践需求,当下尤其要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宏观政策变化作出有效回应。

 

 

参考文献:略。